兒童自然教育的意義與使命 - 荒野基金會

文字/徐仁修 2022, 春

 前言

現代的父母親對於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真可說是傷透腦筋,也無所適從。源於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快到讓人來不及反應,更不用說適應了。工業革命後,科技文明快速的進展,東方人花了百年來適應,而E世代卻又乍然來到,而且日進千里,讓人眼花撩亂,使腦袋裝滿舊思維的父母親難以帶領只有E思維的兒童,稍不注意,孩子就成了網路,電玩的上癮者,它比鴉片癮更難以戒除。

我年輕時曾在菲律賓民多羅島的叢林裡,隨仍然在森林裡遊獵覓食的原始民族-莽遠族生活了五個月,這種遊獵的生活方式正是我們人類的祖先百萬年的生活方式,觀察他們讓我對人的內在本質有很深的認識,再加上我自己的童年經歷,深深體悟到人的成長與自然無法分離的關係。所以,多年來我不斷的推行兒童自然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身心更健全,也更有生命力。

印度的聖人喇嘛尊者在他的名著【大師在喜馬拉雅山】這本書中,一再強調:「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種子,他日終將開花結果。」從這裡不難體會童年教育的重要。但我們看到今天成長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的很令人憂心忡忡。他們看似長的高壯,卻是體力欠佳,耐性虛弱。他們看似精明堅強,但情感卻是愚蠢脆弱,情緒無法控制。他們有的對電玩上癮,有的被手機綁架。…怎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離大自然太遠,也太久了!他們的生命得不到大自然的滋潤與撫慰。原本應該在大自然裡與各種動植物嬉戲交往,現在卻被各種要考試的課程取代,原本應該攀樹渡河的時間,變成在狹窄的空間上英文,數學以及所謂的才藝課。因為父母認為這些課程對孩子升學考試有幫助,對未來謀生有利。真的是有利嗎?這全是父母自以為是的偏見,而倍感壓迫的孩子就很容易逃入電玩與手機世界來釋放壓力,最後就上癮了。

父母用自己成長的匱乏經驗來設定孩子的人生,也就是希望他們未來能當官與發財。因為他們看到當官的威風,有錢的可以買通鬼神。於是拎著孩子投入那躍龍門的魚群,完全忘了孩子的個性與天分,也不曾想過,怎樣才是這個獨特孩子的美好人生?甚至很多家長竟然相信商人的廣告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結果不是成了揠苗助長,就是踐踏幼苗。

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必須了解人類百萬年來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他們在我們細胞中印記了甚麼重要的訊息或程式,這跟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健康與快樂有直接的關係。分析起來,可以歸納如下:

  1. 基因中的蠻荒鄉愁

人類有百萬年生活在蠻荒大自然裡。我們的細胞基因中印記著很多祖先為了適應那樣的環境,在生理心理隨著自然環境發展出了各種適應性,這些都會印記在細胞裡。例如,我們的生理時鐘。有越洋旅行經驗的人就明白生理時差的痛苦。其實睡眠的時間與我們的生理,甚至心裡都息息相關。我們的消化與吸收,荷爾蒙的分泌,內臟的休憩…總配合著睡眠運作。這是人類無法改變的古老印記,我們只能順著它。如果長時間逆著它,我們的健康就一定受影響,看看過夜生活的人,就很容易明白。

 百萬年來,蠻荒環境也形成我們的感官效率,例如我們的視覺。在那漫長的年代中,人類的眼睛最常看的距離是兩公尺以外的物體,天黑後就很少使用視覺。看看現代的孩子,長時間都注視45公分以內的書本,晚上還點燈夜讀。還要看電視,滑手機,目不轉睛的打電玩,全都違反我們以百萬年打造出來的眼睛生理與結構,也就難怪有那麼多的孩子眼睛出了問題,要戴上眼鏡,變成青蛙王子。

 同樣的,我們的聽覺,嗅覺。味覺也都受到現代生活的扭曲,我們戴耳機聽音樂,讓耳膜直接受到聲波衝擊。我們吃很重的口味,造成體內三高而危害身體健康。這些都是容易查覺的,但在心靈上,情感上,我們就很少人能覺察。例如,我們的祖先每天要與千百種動植物接觸,尋找它們,傾聽牠們。生活中隨時有機會與大自然不同的物種生命連結,這成了我們生命的潛習性,也形成我們今日身體細胞對蠻荒環境的鄉愁。

美國著名的自然文學家希格德˙F.奧爾森在「低吟的荒野 (程虹 譯) 」 寫道:往昔祖先與江河湖泊、高山草原及森林心心相印時,眾心所向的某種內心的渴望,現在卻漸漸離我們而去,正是由於我們幾乎忘了過去,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才存有一種不安,一種對現實的急躁。舒適而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都無法令我們滿足。  

我們很多同胞喜歡種花蒔草養寵物,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為甚麼,她只覺得這樣做很快樂,其實她是在撫慰細胞中的荒野鄉愁,所以,不知不覺就快樂起來。我們去遠足或踏青,喜歡到偏遠未開發的野地山林,喜愛探查秘境,這些都是遺傳自遠古的游獵祖先。

從這最簡單的例子中,我們知道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是身心健康最直接與最簡單的途徑,而且孩子越小成效越好。如果等到網路遊戲成癮,就事倍功半了。

  1. 為孩子的基因寫入好程式

人與其他動物有何不同?這是爭論了幾百年的問題。人會使用工具,動物不會。這許久的認知被珍 古道爾否定後,又陷入新的爭論了。不過我覺得印度智者奧修說的好:人類出生時,基因幾乎是空白的,而動物出生時,多少都在基因中已寫好許多程式,越低等的寫的越滿。所以昆蟲的一生所需的行為程式,出生前即已寫好!愈高等的動物寫得愈少,而人類最少。人是在出生後由雙親主寫程式,隨後環境也來加入。人類的童年時期很長,這樣才能寫入很多日後需要的各種程式。寫入怎樣的程式,也決定孩子的未來是怎樣。由此可知道為甚麼童年教育如此重要,正如文章開始時引用喇嘛尊者,他說:童年播下的種子,他日終將開花結果。

在眾多的程式中,讓孩子熟悉環境以及環境中的各種生物是重要的第一個程式,這是費時長久的事,但功效顯著。一位學者研究發現,亞馬遜雨林裡一個11歲的印地安孩子,他對熱帶森林的知識與經驗,超過美國大學的森林系研究生。現代父母能為兒童作的重要大事之一,就是讓孩子的蠻荒鄉愁被撫慰與連結,使他能身心健康的長大。兒童時期是寫入大量程式的時候,而最難也是最容易寫的是由大自然來主寫的程式,那是因為大自然被破壞的太嚴重了,都市的小孩尤其沒有機會,到大自然去變成一種奢求。我們從這裡可以瞭解,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保護更多的荒野大自然來讓兒童熟悉自然是多麼的重要。

此外,父母對兒童教育的不了解,錯過了這時期的荒野自然教育,導致未來孩子長大後的觀念與行為產生了偏差,也是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

  1. 從自然生態中看見完美

我們帶孩子進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觀察。但自然觀察並不是要你記住這個名字那個名字,也就是不要在意分類與命名,反而要學習欣賞宇宙自然的神奇:抬頭好好欣賞星球的完美運轉,日夜四季的變化,星河的浩瀚。看看水的奧妙:澎湃的海洋,藍色的湖泊,壯麗的瀑布,皚皚的雪山,雨後的彩虹,都是水分子神妙的遊戲。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壯麗,神奇,完美,人怎可能不敬畏大自然,怎麼會不謙卑呢?

其實生命才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神奇完美,更是我們自然觀察與欣賞的核心。例如,我們要學習欣賞花的顏色與造型,蝴蝶的輕盈舞姿和牠們身上的色彩與圖案。我們要學習傾聽各種蟲鳴鳥叫,分辨各種花草樹木的氣味,而最重要的是去觀察生物與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間發生的故事與彼此的關係,也就是去看身邊這整個生態系統裡每一種生命間共生共榮的完美關係,看見每一種生物都同等重要而沒有貴賤。唯有如此看待這大自然的一切,尊重生命才會成真。

也就是看見大自然所以如此欣欣向榮是生物族群與族群間互相幫忙的結果,那些看起來愈柔弱的生物,數量愈多,像蜉蝣生物,小昆蟲,青草等,反而愈頂級的強勢動物數量愈少,像老鷹,獅子,老虎等 。從個體彼此間的關係,在表面上看是一種殘酷的生存競爭,例如一隻羚羊被一隻獅子獵食是殘酷的,但若從生物族群間去看,羚羊群與獅群的關係,其實是互相幫助的,否則彼此都會滅亡。這是一種大慈大悲的共生機制,才能讓大自然如此豐饒。

引導兒童到自然荒野裡去,讓孩子看見大自然物種間這種完美關係,來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與價值觀。去明白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懷有這樣認知的孩子才能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溪水方有再清澈,天空才有再湛藍的機會。想想大自然有國界嗎?候鳥千里迢迢飛到南方過冬,會被當地的其他鳥類驅趕殺害嗎?大自然可以做到四海一家,為甚麼自稱靈性動物的人類卻做不到?看看今年逃往歐洲的難民,所受到的對待,實在可以用野蠻來形容。 

人類夢想著桃花源,想重回伊甸園,但卻又不斷以開發之名破壞伊甸園,我們不但離人間天堂愈來愈遠,還把地球搞得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是不是很值得我們自認為是現代文明人來深思?

  1. 為孩子精彩的人生打下基礎

我們的生活如此汲汲營營,忙忙碌碌,幾乎都忘了問問自己生命是來這個地球做甚麼?人生到底有甚麼意義?好像所有我們做的,只為了求生存。如果是,你這樣繼續忙碌下去有意義嗎?想想你求生存的最後是怎樣?,你還不是死了!所以由生到死這段活著的時間必有更高更重要的意義,那是甚麼呢?那是每個人應就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定自己人生的意義。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想這段生命,這個人生之旅可以過得很精彩。

精彩有許多種,但對很多人來說,希望能有豐富的創造力去創造美好的事或物,這是普世的價值。創造力是人類相當珍貴而獨有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也就是要把這種能力的程式在童年時寫進基因裡,怎麼寫?

 創造是創建尚未成形出現的事或物,那是需要靠想像力。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所以,培養創造力先要培養想像力。但,想像力又如何培養呢?

想像力是來自欣賞,例如葛羅飛在欣賞美國浩瀚的大峽谷之餘,靠著想像用音符來表現,所以有了「大峽谷組曲」。想像故鄉山水的壯麗,捷克的史麥塔納在我的祖國交響詩中,譜出「莫兒道河」動人的樂章而名垂樂史。李白欣賞三峽的壯麗,又為自己的冤屈得伸,於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早發白帝城」。蘇東坡欣賞明月普照,用想像力想著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生的悲歡離合,於是創作了傳頌千年的「水調歌頭」。

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科學家都是從欣賞事與物中湧起深深的感受,發揮了無限的想像力而創造出了不起的作品。所以孩子要從小培養他的欣賞能力,長大之後就來不及了。進入荒野欣賞自然的美好神奇,以及閱讀文學藝術是通往想像力的兩條大路。

大自然的壯麗動人心弦,你會想用畫筆來描繪,或用音樂來禪述,你可能更想用詩來歌頌…人類從鳥類艷麗的羽毛,蝶與花的多彩多姿,從昆蟲不可思議的造型,魚以及野獸的線條,汲取想像,成為創作的靈感。引導孩子到野地裡做自然觀察,看自然的連續劇,聽自然講故事,欣賞噪鹛的演唱,彩蝶的翩翩起舞。去發現野地各角落的生物,發掘各種生物的武功或特技。去體驗四季變化的美妙,日夜動物出沒的差異,潮汐漲落的力量,…。

大自然會在孩子的基因裡寫入博愛,浪漫與熱情,讓孩子有無窮的生命力,以及無限的想像力,這樣的孩子一生要不精彩不快樂也難!

到底兒童自然教育是甚麼?要怎麼做?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的成長過程與大自然是如此的息息相關,可是現代的都市兒童又如此遠離大自然,兒童自然教育就是在此前提下,用最省時又最有效率的方法,讓兒童接受自然的洗禮。

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是整個兒童自然教育的基礎與核心。也就是說:引導兒童透過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讓兒童身心得以健康發展,用欣賞自然萬物來豐富兒童的想像力,進而提升創作力。同時經由引導兒童觀察自然生態間的生命關係,來感受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基本互利原則,培養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