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行的意義與條件 - 荒野基金會

文字/徐仁修 2022, 春

旅⾏,這兩個字⼤家都懂,但加上⽣態這兩個字,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先我們得先了解⽣態的意義是甚麼?⽣態是展現⽣物與環境,以及⽣物與⽣物間彼此的存在關係。所以,⽣態旅⾏是透過旅⾏,到遠⽅的⽣物棲地做⾃然觀察與體驗的⼀種特別旅⾏。

近幾年來,⽣態旅⾏在中國非常火紅,到處可以看⾒招兵買⾺的宣傳廣告,當業者把⽣態旅⾏當作⼀項⽣意、⼀種商業來操作時,就全變了調走了味。

⽣態旅⾏有別於⼀般的觀光旅⾏,會來參加⽣態旅⾏的⼈,通常對⼤⾃然都有基本的認知與欣賞,選擇的地點要不是⽣態豐富、就是有⽣態特⾊的地⽅。⽽⼀般這樣的地⽅,通常坐落在相對是比較原始也較少破壞的偏遠地區,⾸先交通就成為⼀⼤挑戰,這也是那地⽅仍能維持⽣態豐富的原因。相對的食宿就要簡陋甚多,對體⼒的要求,對不舒適環境的忍受⼒的要求都要⼤於⼀般觀光旅⾏。

不只招待客⼈的設施比較簡陋,對於嚮導的要求⼜特別⾼,對於當地的⽣物要能熟知,盡可能讓客⼈有最⼤的收穫,⼜同時能照顧到客⼈的體⼒與安全。因此,⽣態旅⾏的嚮導,往往只能帶領⼈數甚少的隊伍。好的棲地,好的嚮導是⽣態旅⾏圓滿的最⼤要素,⽽這兩者都甚不易。尤其⼈的因素變化極⼤,從知識、經驗、語⾔、表達能⼒、服務態度、⼈格特質等。這也是為甚麼⽣態旅⾏總要比⼀般旅⾏昂貴許多的原因。

為維持⽣態旅⾏的品質,參加⽣態旅⾏者是有條件的,否則常衍⽣許多的糾紛,這在事先雙⽅必須坦誠溝通,才不會乘興⽽去,敗興⽽歸。基本上,有如下的幾個條件與認知:

1. 對⾃然⽣態要有基本的認知與興趣:

這樣的⼈參與⽣態旅⾏才會有收穫,否 則會成為花錢買罪受,甚⾄有上當的感覺。

2. 要有耐⼼:

⼤⾃然美好的事物常非垂⼿可得。例如:我到巴布亞拍攝天堂⿃時,常半夜就要摸⿊出發,天亮前要到達泥炭沼澤雨林深處,那兒有天堂⿃常會去跳舞的⼤樹。我們往往等了⼀整天也毫無所獲,還得與⼤群餓蚊戰⾾,但終於我們親眼⾒到那不可思議的天堂⿃時,⼀切的辛苦⼜都覺得值得。

3. 要能享受過程:

現在有許多⼈花⼤錢請專業嚮導帶有錢⼈去遠⽅或異國拍⿃,嚮導不只幫⼈誘⿃,甚⾄拍照的⾓度都幫客⼈找好,⽽客⼈就等待時機按下快⾨,這些⼈只滿⾜於拍到有⼈按讚照片的虛榮感。其實他不懂⿃,也不愛⼤⾃然,他尋求的是被看到。喜愛⼤⾃然的夥伴都知道,我們到⼤⾃然野地裡,無論是⾃然觀察或⽣態攝影,最珍貴的是那尋覓、觀察、與等待的過程,那是打開感官,積累經驗,轉化成智慧與靈感,形成美好⽣命故事的過程。

4. 要懂得愛惜與尊重:

能成為⽣態旅⾏的地⽅都是⾃然⽣態豐富⼜原始的地⽅,不能因為我們的來到⽽受到些微的破壞。當地的少數⺠族世代與那裡的環境和諧共處,我們要尊重與欣賞他們的⽣活⽅式,更要愛惜當地的⼀草⼀⽊。這樣以後再來的⼈,才有機會得到與我們相同的美好經驗。

5. 要讓當地⼈感受到我們對⼤地的尊敬:

以及發⾃內⼼對他們保留豐饒⽣境的感謝,這樣更能⿎勵他們將繼續保護⼤⾃然。許多⼈以為付了錢,就可以趾⾼氣揚,甚⾄藐視當地⼈,這是最要不得的態度。

6. 當地會因為我們的來到⽽改善⽣活,並更願意保護⽣態與保存⽂化:

⼗幾年來,我常帶荒野的夥伴到婆羅洲雨林進⾏⽣態之旅,當地的原住⺠伊班族因 為我們的到來,開始重新看待⾃⼰的長屋⽂化。老⼈家被請出來教導年輕⼀代學習傳統儀式、祭典、以及舞蹈。⽽原本流落在伐⽊場砍樹的年輕⼈,也回來駕駛長⾈,與接待客⼈。年輕⼈回來了,整座長屋也有了⽣命⼒。⽽沒有旅⾏者去的長屋,⼤多已⼟崩瓦解,⼈去樓空。

7. ⽣態旅⾏能促進當地⽣態保護的⾏動與⼒道:

要讓當地⼈感受到不開發比開發對他們的經濟更有益。例如:砂勞越荒野保護協會,透過⽣態旅⾏與巫魯艾的伊班族合作,最後保護下⼀⼤片即將被砍伐的原始熱帶雨林,也讓那裡成為許多歐洲⼈嚮往的地⽅。我每次帶團到沙巴的Tabin去⽣態旅⾏時,當地的負責經理都會來向我致謝,他說,我們的到來,對雨林的保護幫助極⼤。原本棲息雨林中的珍貴⽣物-蘇⾨答臘犀⽜也絕滅了。當年⼤砍伐時,我正好親眼⽬睹,留下了現場可怕的場景,我當時拍照時,也受到伐⽊者的恐嚇。紐⻄蘭的納爾遜市,曾經是鯨⿂業最⼤的加⼯廠⽽繁華⼀時,但當鯨⿂因過度撈捕⽽幾近消失後,這個市也開始沒落破敗,成了灰暗的⼩鎮。經過近半世紀,⼀天,該鎮的港灣出現⺟⼦兩隻鯨⿂,從此興起賞鯨潮,為該地帶來許多外國賞鯨遊客,也為當地帶來極佳的經濟。幾年間, 市鎮繁榮更甚於昔⽇,⽽且沒有⾎腥味。⼗年前,⺟鯨再度產下⼀隻⼩鯨… 這證明活的鯨⿂比被獵殺的鯨⿂要珍貴萬倍,⽽不開發也成了最好的開發….。

8. 適合做為⽣態旅⾏的地區是有其特殊條件:

(1) 要有基本的設施:

例如:交通、食宿、遊客中⼼…等。這些都需要投資。但因⽣態旅⾏的⽬的是在保護國家最珍貴永恆的天然資源,⽽不是商業益考量,所以應該由國家來出資,委請專家籌劃,再交由非政府的⺠間組織來建設與經營。例如:沙巴丹濃⾕⾃然保護區是世界最著名的⽣態旅⾏聖地之⼀,就是沙巴州政府將它交由沙巴基⾦會來經營,才有今⽇的成就;再者,中美洲尼加拉瓜的蒙巴丘火⼭⾃然保護區,交由科西沃爾加基⾦會經營管理,也成為著名的典範。但在中國,⼤多交給商⼈或財團承租,這些沒有⽣態觀念,沒有長期經營的⼈,為了快速撈才,幹了多少殺雞取卵的事。以南嶺國家森林公然破壞的例⼦,不是活⽣⽣的在各位眼前上演嗎?在⽣態核⼼區開腸破肚的挖掘公路,在風景最優美的⼩黃⼭⼭頂建造俗不可耐的樓亭。最不可思議的是,當事情被NGO組織揭發報導後,幾年下來,竟沒有⼀個⼈,也沒有⼀個單位需要為這麼重⼤的違法事件負責。這種群商割據⾃然保護區、風景區的現象正在中國各處愈演愈烈。

(2) 需有敬業的嚮導:

⼈才是⽣態旅⾏成敗的關鍵,這需有長遠的培養計劃。經驗豐富、待⼈熱情、觀念正確的嚮導⼈才,是⼀趟⽣態之旅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但⼈才的培訓需要甚長的時間,留住⼈才更要有好的條件,若能從當地的獵⼈,年輕⼈做轉化培訓是最佳與最快的途徑。接待⼈員也需要培訓, 最好就是由當地居⺠來擔綱,這樣⽣態旅⾏所獲的經費才能留在當地。這也會讓在地⼈更願意保護當地的⽣態。

(3) ⽣態環境的承載量續要評估:

⼀個地區因為⽣態環境好,才會受到喜愛⼤⾃然者的青睞,並願意千⾥迢迢遠道前來旅⾏,但如果遊客數量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數量,那麼⽣態就會直接或間接受到破壞,例如:發電造成的空氣與噪⾳汙染、廢⽔與垃圾的汙染、沿途衛廁的設施、眾多遊客對⽣物產⽣的⼲擾、夜間照明對夜⾏動物的打擾….等,都會造成⽣態難以復原的毀壞,所以遊客的數量需要嚴格的控制。

(4) 到⽣態易受破壞的敏感地區:

遊客須先上⼀堂基本⽣態課程,讓遊客能對那裡的⽣態更瞭解它的奧妙,也更尊重保護的措施。例如,在台灣墾丁國公園的龍坑地質⽣態保護區,以及南仁⼭⾃然⽣態保護區,都需事先申請,⼈數也嚴格控制。⽽所有被允許進入該保護區的團體,入園前需到視聽教室觀看該地⽣態特⾊的介紹影片,並聽取參觀應遵守的規範。

結語:

⽣態旅⾏遠遠有別於⼀般娛樂式的旅遊,它是教育的⼀環,是學⽣與⺠眾最能直接接受來⾃⼤⾃然、⽣物、以及環境的教育課程。這是無可取代的⽣命教育機會,尤其在中國多年發展經濟並帶來富裕的時候,我們才驀然發現,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流、新鮮甜適的空氣、幽深的森林已然悄悄的遠去,即使花再多的錢財也⼀時買不回來了…。但是,我們警覺了嗎?我們能挺住錢財、名⾞、豪宅的誘惑嗎?我們能擺脫對GDP的迷思嗎?

我在中國許多地⽅參加過⽣態旅遊的座談會,常常看到會場前⽅總掛著紅⾊的橫條布幅,⽤⽃⼤的字寫著:開創⽣態旅遊,發展地⽅經濟。這是⼀種想靠⽣態資源來發展經濟的迷思。如果⽣態當產品出售,遊客要求吃⼭產野味、要抓螢火蟲、要捕青蛙、他們垃圾亂扔、隨處尿尿…結果賺了幾塊錢,卻把原本美好的環境毀了…最後當地⼈唯⼀的收穫就是,終於明⽩甚麼叫做:得不償失…。

所以⽣態旅⾏項⽬應該放在教育單位下,或在旅遊主管單位下成立專責的機構,這樣才能成為可持續性的教育項⽬,也能在⽣態保護上扮演⼀個重要的推⼿!

Author